“限塑”,大家一起来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作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让人们揪心,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这个春节假期,我除了“宅”在家里,也隔三岔五外出购物、备足食物,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真不少。后来只要是去超市买菜,我和家人都会带上拉杆车。但有时候购买的物品多了,还是得买塑料袋。 如今,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塑料制品。研究表明,全球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微塑料颗粒不只出现在全球的海洋、河道等自然水体中,还出现在动物体内、饮用水中,甚至进入人体。虽然说,微塑料污染对于人体的危害目前还缺乏科研成果作为依据,但塑料泛滥引发的后果亟须引起广泛重视。 为减少塑料制品使用,中国早在2008年就开始施行“限塑令”,希望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使用成本。“限塑令”执行之初,成效相当显著。很多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近些年,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兴起,“限塑令”不断遭遇新难题。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还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 为啥塑料制品越限越多?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应用广泛,要找一种合适的替代品还真不太容易。一些可降解塑料制品,要么价格高,要么物理特性差,目前难以完全替代。同时,对于一些“小散乱”的塑料回收小作坊,监管执法难度较大,造成低质塑料袋屡禁不止。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一个塑料袋几毛钱的收费也很难起到价格杠杆作用。 治理塑料污染,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了分阶段、分领域、分步骤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与之前的“限塑令”相比,这份《意见》最明显的特点是着眼于构建整体性塑料循环产业链,从而真正形成管理上的闭环。 在新的管理制度下,政府应强化监管,针对塑料袋的限产、限售、限用形成监管合力,严堵不合规塑料袋进入市场,同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加强可再生、可替代、可降解材料攻关。目前塑料制品消耗量居高不下,不仅意味着环保压力与日俱增,也意味着相关替代品产业孕育着巨大商机。 对公众来说,需要改变生活习惯,践行“绿色生活”。比如外出购物尽量自带环保购物袋,重拾布袋子、菜篮子、小推车;尽量选择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产品,自觉抵制产品过度包装;在外就餐积极实施“光盘行动”,避免打包;网购时主动选择可共享、循环使用的快递包装物;自觉对消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促进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 “限塑”,还得大家一起来。从塑料产生到回收,只要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公民都切实行动起来,积极践行塑料制品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和妥善回收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没有“白色污染”的世界。作者:黄英俊
- >>上一篇: 直击疫情下的广东治污主战场
- >>下一篇: 绿色无毒环保 稀土耐热改性剂让聚乳酸更好用
政策法规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图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一图读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
- 一图读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一图读懂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