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时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时评

万安“三变”

发布时间:2024-11-29     来源: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初冬时节,走进江西吉安市万安大地,处处感受到一种蕴藏在山水间的变化:“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贷”“富硒贷”“水面经营权贷”等成高频词……绿色发展,已成为万安县的主基调。

  近年来,万安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好“两山”转化突破攻坚战,建立生态资源确权、收储、评估、融资、交易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两山”转化蹚出一条特色之路。

  资源变资产

  坐拥万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万安云洲省级湿地公园,万安县境内湿地资源丰富,全县湿地面积14.58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63%。

  在湿地保护红线之下,如何平衡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万安县林业局局长刘辉表示,为盘活湿地资源,万安县成立全市首家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实施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推动湿地资源可量化、可交易、可变现。

  什么是湿地占补平衡?“就是用地单位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刘辉介绍,万安县将人工养殖坑塘作为后备湿地资源,通过生态修复、评估验收、地类变更申请等,推动后备湿地变更为湿地地类,纳入湿地范围管理,实现湿地占补平衡。截至目前,全县新增后备湿地面积5272亩。

  今年4月3日,万安县签订全省首份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合同。张辉说,中心运营以来,全县完成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8起,实现交易价值911万元。

  实施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正是万安县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的一个鲜活例子。

  耕地、林地、后备湿地、矿山、水库、废旧古村落、农村产业基地、宅基地……面对分散的生态资源,万安县全面摸清生态资源底数,通过零散资源集中收储、低效资源专业运营、确权资源融资变现,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

  万安两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昕介绍,他们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通过特许经营、资产划拨、租赁入股、合作开发等方式,收储闲置低效生态资源,形成“1+1>2”的优质生态“资产包”。目前,全县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已经超过了200亿元。吴昕说。

  资产变资本

  作为传统的渔业大县,万安县“摸爬滚打”多年,探索建立生态鱼提纯繁育、分类养殖、增殖回捕、精深加工、渔旅融合为一体的生态鱼全产业链,促进万安生态鱼养殖扩面提质增效。

  “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发展资金。”万安县两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贺坦言:“过去,我们是望着碧水无处贷,金融机构则是望着碧水不敢贷,端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

  打开眼界,换个思路,让碧水“变现”。“现在,我们在全市率先推出‘VEP+生态鱼项目贷’,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为渔业发展引入了金融活水。”邱贺欣喜地说。

  与常见的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不同,“VEP+生态鱼项目贷”通过评估生态产品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价值指标,形成VEP核算报告。“有了这份报告,企业无需提供抵押物,金融机构便可发放贷款。”万安农商银行行长邹先华说,他们发放了全市首笔生态鱼项目贷款700万元。

  资产变资本,不止万安生态鱼。近年来,万安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用好收储生态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擦亮“全国富硒示范县”名片,万安县大力发展硒稻、硒果、硒茶、油茶等主导产业,打造富硒农产品基地69个,76个产品获评富硒认证、24个产品获评“中国富硒好产品”,全县富硒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大关。

  用好全县36.5万亩毛竹林资源,万安县打造千亩竹科技产业园,发展精深竹木加工企业35家,形成竹材料化、竹能源化、竹食品化全产业链,把一根毛竹做成一个富民产业,年产值突破5.6亿元。

  如今,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万安县越来越多的生态资产正加速“变现”,生态产品价值机制转化路径越走越宽广,活力无限。

  资本变资金

  今年,万安县富晶果业基地“柚”迎丰收。“得益于‘富硒贷’300多万元,加强基地设施建设,实现产能大提升。”基地负责人邓富华高兴地说。

  为促进全县富硒产业发展,万安县推出“富硒贷”,同时提供“即申即享”一证办理、10万元以下免担保、“无还本续贷”等配套可选择性服务,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种植大户给予贴息贷款扶持。

  今年1—9月,万安县“富硒贷”新增贷款2.31亿元,惠及种植大户432户。万安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传育介绍,“富硒贷”推行以来,他们累计发放贷款10.36亿元,全县富硒产业创业贴息贷款经营主体达到4500多户,有力地促进了富硒产业发展。

  推出一个绿色金融产品,“贷”动一个绿色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类似“富硒贷”壮大绿色产业的精彩故事,在万安县不断上演。

  近年来,万安县积极策应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机制,探索推出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杨传育说,为全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他们积极创新融资机制,建立完善“1+1+4”两山转化模式和“1+6+N”两山运营体系,合理设立绿色普惠金融服务站、绿色金融窗口117个,因地制宜推出“VEP+项目贷”“生态贷”“富硒贷”“水面经营权贷”“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等金融产品,加速资本向资金转化,破解生态产品价值“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

  截至今年9月底,万安县绿色金融贷款余额累计49.94亿元,同比增长29.08%,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原文链接:http://sthjt.jiangxi.gov.cn/art/2024/11/26/art_42067_507027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时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